跳到主要內容

「世有伯樂,然後有千里馬。」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,現代父母為培育子女心力交瘁,選擇最好的學校、報讀不同興趣班,聘請最優秀的補習老師,還有认为孩子不能管教,要像覺朋友,那麽朋友的定义是什麽 ?



朋友的定義是雙方都處於同個水平,但一個兩、三歲的小朋友,你點可以要父母聽他們嘅說話,去遷就他們? 朋友可以有選擇,談得來可以升級當知心朋友,談不來就做泛泛之交,少點見面甚至絕交,但父母點可以放棄子女?不可能大家談不來,就要放棄孩子。


至於何時是做朋友?當孩子已經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和決斷力時,父母便可以選擇與他們做朋友,互相交流。在這之前父母要引導仔女去做正確的決定。
家長最常犯的錯誤,莫過於當子女哭鬧時,為了要小朋友開心而輕易妥協。常在 公共場合會看見父母遷就子女,背後原因一般是父母顧及面子問題,擔心別人的眼光。
舉例,全家人在餐廳時,孩子突然鬧彆扭要飲汽水,家長固然明白飲汽水的壞處,但當孩子哭鬧,很多父母便會礙於場合而選擇妥協,換取孩子快速冷靜下來,小孩都很聰明,他們知道這招可行後,以後便會重覆再使用這招,無限的循環。
父母出門前可以與孩子約法三章,訂下清晰的界限,講清楚不能做的事,以及需要承擔的後果。假如孩子「食言」大吵大鬧,爸媽可以將孩子帶往安靜的地方,或安排家人將孩子暫時帶離,讓子女知道界限是不能隨便跨越。
恐嚇威脅
「你再哭,我就打你」、「你再這樣,我不要你啦」,很多家長或多或少都講過這些帶有威脅恐嚇性的說話,目的是想子女害怕,乖乖的說話。這樣的話已經冒犯了子女的尊嚴,
舉例,以哭鬧飲可樂為例,假如媽媽說『你再哭,我就不要你了』,小朋友聽到會好傷心,他可能會想『媽媽要一瓶可樂,也不要愛我,我比不上拿一瓶可樂』。
父母萬萬不可和小朋友「討價還價」,最好定下清晰的界綫,讓小朋友自己承擔後果。

父母在育兒的道路上要學習放風箏理論,由初期全面控制孩子,到逐漸為讓孩子自由飛舞,即使不幸斷線了,也要讓他們知道,爸媽永遠都是你的避風港。


訪問:香港李羅詠
資料:topick.hket.com 

留言